大家好!“我”是一建君。
自1952年诞生于上海,“我”已经走过了69个年头。一路走来,风雨兼程,几代一建人爱国奉献、艰苦奋斗,才有了如今“我”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。
六十余载栉风沐雨、砥砺歌行。这一路有太多的故事、太多难忘的瞬间、太多令人鼓舞欢欣的时刻,想要和大家分享。
知晓来路,才能安放好当下的脚步,才能更好地迈向明天。从今天开始,“我”将讲述自己的历史。通过学习司史,让大家更加了解企业文化,更好融入公司发展,提升自身荣誉感、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,与企业同呼吸、共命运,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。
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现为上海展览中心,坐落在上海市延安中路1000号,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建设规模最大、气势最雄伟的俄式建筑群。由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和前苏联建筑师合作设计,公司和上海市建工局联合组成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建筑工程公司施工,主要施工管理干部多由我公司人员担任,于1954年5月开工,1955年3月竣工。
该工程由中央大厅、工业馆、东西两翼的文化馆、农业馆及电影院等5个项目组成,总建筑面积5.89万平方米。中央大厅平面为正方形,边长46米,高14层,包括夹层为17层,箱型基础,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。大厅顶部镏金塔标高达110.4米,高度超过了当时上海最高建筑——国际饭店, 塔尖上的五角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,在南侧广场喷水池的衬托下,使端庄的展览馆更加瑰丽多彩。
东西两翼的文化馆和农业馆各为18米宽,186 米长的二层矩形建筑,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,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密肋平板,各有柱廊与中央大厅连接。工业馆宽46米,长84米,中间为30米跨度的钢筋混凝土拱圈,薄壳屋面。工业馆的后面是电影院,平面呈“T”字形,二层,宽24米,长78米,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,屋面用菱格形布置的大梁。电影院两侧为东西两座角亭。
工程施工采用了高层移动脚手架和悬空脚手架等新技术,使工期大大缩短。中央大厅基础工程首次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箱形基础,使整个建筑物上下成为一体,基础沉降均匀。
1963年3月,公司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,开展了“向雷锋同志”学习活动。以雷锋同志为榜样,对团员、青年进行最生动、最实际的社会主义教育。
当时公司正由茂名调迁兰州,很多南方籍的青年职工思想波动较大。通过学雷锋活动,广大团员、青年服从国家需要支援大西北建设,使企业顺利地完成转移任务。在学解放军、学大庆的热潮中,结合各级团组织创“四好”活动,组织团干部到解放军驻地体验连队生活,听取创“四好”连队的经验介绍。
同时组织团员、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,成立学习小组。据资料记载,当时共有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58个,参加学习的团员、青年451人,占青年总数的55.4%。
1984年3月,公司召开首届女职工代表大会,与会代表91人,其中女工干部10人,女职工代表、“三八”红旗手、“五好”家庭代表81人。同时邀请了部分退休女职工、女知识青年和女工家属参加会议。
会议审议通过了女工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公司《女工工作制度》等文件。
明确女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:围绕企业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,广泛深人地开展具有女职工特色的各项活动,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,组织女职工积极参加文化、技术、业务学习,广泛开展“三八”红旗手竞赛,教育女职工处理好恋爱、婚姻、计划生育、家庭和邻里等关系,帮助解决女职工实际困难。